头条眼
台湾省的媒体人唐湘龙曾在多个节目中,对中国给出过这样一番论述,引起了诸多讨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遭遇殖民就死战不退的国家。”
这听上去像是一句“带情绪”的话,但是假若你了解了真正的中国近代史,你必然会意识到:
这句话,不是情绪,是实打实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整整一百多年,中国就没从列强的“视线”里消失过。
英国人来得早,法国人不甘落后,德国人分一杯羹,俄国人趁乱伸手,日本人后来想整个吞下去。美国人后来也来凑热闹,只是换了种方式。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就像是一间没有上锁的房间,被人推门而入,还反复洗劫。
但令人惊奇的是,面对如此局面,中国从未“真正跪下”过。
不是没败,一度也败得很惨;不是没人软,也有过割地赔款。
但只要你认真看那段历史,你必然会发现,每一场战争之后,总有人站起来,总有一些伟大英勇的人在扛,总有一些人,就算知道了结局也要拼一下。这种一波接一波的反抗,就像是骨子里长出来的东西,斩不断,也压不弯。
所以我们必须问:
中国为啥会成为这样一个国家?为啥别人挨打就沉默,而我们总能“咬着牙继续打”?那股宁死不屈的硬劲儿,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军舰开到广东口岸,用当时最先进的炮弹告诉清政府,所谓“天朝上国”的幻象该醒了。
自此之后,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成了列强眼中的“富庶猎场”。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于,当时的中国即将面对的不是一个侵略者,而是一堆。
他们来得前后脚不说,还相互拆台、抢地盘,简直像一场国际版的“强盗分赃大会”。英国人抢走香港,日本人拿了台湾,法国人在云南、广西那边插了旗,德国人拿了胶州湾,俄国南下吞了大片东北,美国人虽然没“实地圈地”,但也没闲着,一直鼓吹“门户开放”,本质就是“分蛋糕不分地”。
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近代史,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在同一时期被那么多国家“侵略”的对象。
印度被英国统治了两百年,可对手就一个;印尼几百年被荷兰统治,菲律宾被西班牙、美国轮着来。只有中国,被多个大国轮番“撕咬”。
这种情况太特别了:
谁也没能把中国变成标准意义上的殖民地,但多个国家都在中国插了一脚。中国就像一头身上挂满猎人的标记、却还没倒下的巨兽。
最后,列强你争我抢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彻底“吃掉”中国,但每一块都被啃了一口。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人依然挺了过来。
这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每次外患来临,总有人站出来!
大清软了,底下百姓硬;北洋妥协了,民间组织又站出来!哪怕是只有一把锄头、一根扁担,只要还能呼吸,中国人就不会“跪下”求饶。
所以说,笔者认为,那种“打不服、压不垮”的中华民族性格,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哪一个朝代赐予的,它是在这种“谁都来欺负一遍”的极端困境中,一点点磨出来的。
每一场战争失败的背后,都有一批人用命和鲜血告诉后来者:
咱不能认这命!
很多人都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历史。但是感受可能并没那么深刻。
可当笔者真去一桩桩翻史料,一件件读事件,我真的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这股劲儿,不是空口号,不是书本上的抽象词,而是真有人、真有血,有骨头也有眼泪。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软弱大家都知道,但老百姓却没打算跟着跪。
1841年,广州三元里,一群农民听说英军在城外欺负百姓,二话不说,拿着锄头、扁担、柴刀就冲了上去。这事儿最后发展成一场硬碰硬的冲突,居然还真把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台湾学者李筱峰评价这场战斗,说它是
“近代中国平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反殖民反抗”!
为什么?因为当朝廷在议和、在赔款,底下人却在用命告诉侵略者:
这地儿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三元里的这股子血性,在后来成了近代民间抗争的原点。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那一年,一群自称“义和团”的人站了出来。他们信“刀枪不入”,喊着“扶清灭洋”,靠的不是军火,而是一腔血。他们围攻教堂、烧洋行、干得极端,可你要真说他们只是一帮愚昧的盲流,也是没那么公正。
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家乡被外国人搞乱了,传教士在村里横行,粮食被买空,地被圈占。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也分不清外交词令,但他们知道一件事:
这口气咽不下去。
后来,八国联军进了北京,镇压义和团,清廷再次妥协,赔了4.5亿白银。但外国记者事后写下这么一句:
“这些人虽然土气、野蛮,但打起来比正规军还要凶。”
义和团失败了,但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民间反抗的“底线”:
我可能没文化,我可能打不过你,但我也不会跪着让你踩。
这两场事件,一个出现在近代伊始,一个出现在世纪之交。它们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官方鼓励,却真实地塑造了中国人后来面对侵略时的基本姿态。不管上面讲不讲理,怂不怂,软不软!下面的人都会想办法站起来。不是出于希望,而是出于民族本能。
1894年,清朝跟日本在朝鲜半岛与黄海上开战。
这场仗,咱们都知道结局: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辽东丢了,台湾割了,赔款银子从大清的国库里一担担往外倒。
很多史学家说,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亡国感”。不只是军事失败,更是整个国族尊严的崩塌。
但也就是这一仗,把很多人从浑浑噩噩里打醒了。
黄海海战时,舰长邓世昌指挥“致远”号,面对日舰毫不后退,最后带着船撞了上去。虽然没能成功,但那份决心震动了朝野上下。陆战线上,左宝贵战死平壤,成了另一道血色标记。清廷可以糊涂,但这些血洒战场的军人,让中国社会开始重新思考:靠旧军队,靠满纸条约,是救不了这个国家的。
那时候还没有“民族主义”这个词,但已经有人在心里点燃了火苗。
在之后,清朝倒了,孙中山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接下来的几十年,政局依然混乱。然后,在在乱世之中,另一个力量悄悄长出来了:“知识分子”。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开始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也重新打量中国自己的过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起初只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走上街头反对“巴黎和约”,但很快就点燃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普通市民上街,甚至连中学生也开始请愿。
中国的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光靠刀枪,也要靠笔杆子,靠思想。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东北。但真到1937年卢沟桥那一声枪响,全国才算真正进入“全面抗战”。
这是一场所有人都脱不了身的战争:前线是国民党部队硬扛,后方是共产党搞敌后战场,老百姓白天种地、晚上挖地道,地下党在铁路边布雷,孩子们在送情报。一些地方被炸成平地,但第二天还是会升起一面手工缝的国旗。说是全民皆兵,一点也不夸张。
和平之后,人们常说抗战赢了。但真翻史料你会发现,那不是哪一方打赢的,而是所有人用命拼出来的。
也正因为这一战,中国不仅赢得了领土的保卫战,还赢得了国际地位上的重新定格。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中国还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个在一百年前还在签赔款条约的国家,开始成为战后新秩序的制定者之一。
这份地位,不是哪个国家送的,而是无数中国人一寸一寸从战火里挣出来的。
当我们回望中国百年抗争历史时,常会不由得想:
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类似的境遇下,很多都没有选择死磕到底?甚至,有些地方几百年都没有爆发成规模的反抗。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思索了许久,有一些自己的答案。当然,这里,笔者的论述。不是为了贬谁,而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这条路,有多特别,也有多艰难。
我们先来讲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殖民时间最长的大国之一,从东印度公司到英属印度,统治延续了足足两百年。期间不是没有反抗,比如1857年那次被称为“印度兵变”的起义,章西女王策马冲阵的故事也成了后来民族记忆中的象征。
但那场起义最终被镇压,之后很长时间,印度基本进入“低烈度抗争”模式。
你会发现,印度争取独立的方式,更多是靠协商、抗议、议会里斗嘴。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确实影响深远,但放在抗争史上看,更多是一种道德压力战,而不是生死之搏。
有人说印度温和,是性格使然;也有人说,是英国殖民体系太成熟,掐住了统治的每一个环节。但无论如何,他们确实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不靠枪,而靠忍。
再来说,东南亚。
往南看,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殖民统治。
印尼被荷兰人统治了三百多年;菲律宾先后被西班牙和美国控制,时间也超过四百年。反抗不是没有,有时还很惨烈,比如菲律宾民族英雄黎刹的牺牲就激起了不少共鸣。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的民族意识启蒙得较晚,加上地理分散、语言多样、内部矛盾重重,很难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抵抗局面。往往是一座城起义,隔壁城却在看热闹;一个部族抗争,另一个却被收买。
所以哪怕有反抗,也大多是地方性的、临时性的,像火苗一样烧一阵,很快被镇灭,再点又是新的一批人,始终连不成线、接不上力。
再看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经历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资源劫掠。欧洲列强在“瓜分非洲”之后,把整个大陆当作矿井和农场,用来喂养自己的工业帝国。
种族隔离、奴隶买卖、强制劳动,这些不是短暂的阵痛,而是常态。
很多非洲国家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独立,那也不是靠武装斗争打出来的,而是因为战后世界格局变化,西方自己玩不下去了,才“主动放手”。
而且即便独立,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仍被西方牢牢控制,真正意义上的“摆脱”,其实并没有发生。
所以你看,中国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妥协”的空间。别人也许能靠忍耐、靠周旋、靠外援换来喘息的时间,但中国面对的,是多个国家一起上门分地掠货的局面,稍一让步,就是又一轮更深的剥夺。
这种残酷局面,逼得中国人只能一条路走到底:不是为胜利去战,而是因为不战,就连做“人”的资格都可能被剥夺!
长时间以来,许多外国人都不理解中国这种“不认命”的反抗基因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件事情,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咱们中国人都很容易看清。
大家想想看,中国近代史最让人难忘的一点,是“打不垮”。哪怕一个朝代腐朽透了,哪怕外敌压境、兵临城下,总有人站出来,总有地方继续抵抗。
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抗打?真的是靠民族性格撑着吗?不完全是。这背后,其实跟中华文明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太大了。
在这其中有一条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国不是由国家组成的,中国是“家国一体”
咱们的老祖宗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起来像古文课本上的话,但细想就明白。
一个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顾好家,家顾好了,就该为国家出力。这种从下到上的责任链,让中国人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天然有一种“我有责”的感觉。
外国人也许会把“国家”当作抽象的制度或一个暂时的管理机构,而在中国,国家和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直接的。
国家被欺负,感觉就像是自家祖坟被铲、自家屋顶被掀。这种反应不是靠宣传得来的,而是文化浸润几千年形成的情感共识。
另外,中国人对“合法统治”有一种很强的执念。朝代可以更替,但必须得有个“说法”。
汉亡有魏,唐亡有宋,哪怕是农民起义,也要讲“奉天承运”。一旦外来势力插手、篡权、称帝,立刻就被打成“胡虏”“蛮夷”,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适应,而是驱赶。
正因如此,哪怕清朝晚期已经烂到根儿了,面对外国人的欺凌,中国人依旧普遍不把列强当“统治者”看待,而是一群不请自来的强盗。这种文化底色下,哪怕现实再苦,也没人真心接受“做殖民地”的命。
别的国家可能是打不过就适应,慢慢同化进殖民体系。而中国,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认你是“王”。
最后一点,是地理。中国疆域广袤,东西南北地貌差异巨大。你打得下沿海,不代表能吃下西北;你攻进北京,云南还有山;你拿了东北,四川的山城还在坚守。
所以中国的抗争,从来不是“守住首都”那么简单。历史上一旦有外敌来犯,总会有地方还能组织起抵抗。明末有南明,清末有西南防线,抗战时日本占了东部,中国西部照样还能布防、建政、训练军队。
很多小国,首都一丢,整个国家就没了。可中国,有“分而不死”的能力。这一点,放在世界范围来看,确实独一无二。
中国之所以是一个“遭遇殖民也死战不退”的国家,不是因为骨头生得比别人硬,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幸运。更多时候,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里,被逼着清醒,在一仗又一仗的失败中,学会了挺直脊梁。
挨过打、输过仗、被割过地、赔过款,中国不是没经历过最灰暗的时刻。但正是这些刻骨的痛,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你不站起来,没人会替你站着;你不还手,别人只会打得更狠。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不是天生不屈,而是一路被欺、被打、被试探之后,硬是熬出了这股“你想压我?行,试试看”的韧劲儿。
最后笔者再总结一下!
没有哪一寸土地,是轻松保下来的;没有哪一种民族信念,是自来就有的。那句“死战不退”,不是情绪用语,而是百年来千万人用命换来的总结句!
1、《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 来源: 《求是》
2、《帝国主义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方青
3、《西方殖民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呼艳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骑着蜗牛裸奔。
没有更多了
朝鲜领导人要来看阅兵,名字就排在普京后面,中朝保密到最后一刻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3天前
美联储可能降息? 鲍威尔这样解释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10天前
释永信的塌房,还能牵扯王宝强?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28天前
快手本地生活升级服务商政策,推出代理城市星级体系、新增额外任务激励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1月前
原来他就是朱雨玲爸爸,不依靠父母光环,身患癌症却终成人生赢家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1月前
被赵丽颖暗恋多年,惨遭封杀!51岁无妻无子的他,被保姆告上法庭
骑着蜗牛裸奔。
次观看1月前
德云社又一老将离队!曝出三件内幕,揭开师徒温情下的暗涌
呵呵是母猪的叫声ㄨ
次观看刚刚
85岁老人在养老院被殴打,监控拍下施暴2小时,养老问题值得深思
叫我不应时请大喊EXO。
次观看刚刚
2025年开始招生的3所铁饭碗大学, 录取分数不高, 就业稳定
宝娜°
次观看刚刚
男人请记住,除了自己的老婆,外面的女人无论多好,别想,别招惹
用户615204
次观看刚刚
9月1日起,青岛地铁部分线路行车间隔有调整
我好哇塞@!
次观看刚刚
细菌战幸存者又被做活体实验!原日军731队员:鼠疫菌致死率100%
超能吃算不算超能力
次观看刚刚
一辈子很短,找个生理性喜欢的人,好好爱一场
Pettit
次观看刚刚
在单位里,最傻的8种人
妳6毛我6毛咱倆壹塊二
次观看1分钟前
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我拿你当人看,你却学狗叫
次观看1分钟前
十年前,酷似“马云”的江西7岁小男孩范小勤,如今怎么样了?
﹏不知、所措﹋
次观看1分钟前
1942年河南大饥荒老照片,那真是一片人间地狱,比电影里残酷10倍
学霸,学霸,我们去玛丽亚
次观看1分钟前
宰相请皇帝赴家中品泉饮酒,皇帝止步宫门半路,忽下令抄斩满门
。。。生物老师不纯洁
次观看2分钟前
河南军人陆磊: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迎娶3岁智商未婚妻,现状如何
紧握我的手不要松
次观看2分钟前